發(fā)新貼回復(fù)
返回列表1

查看:389     * 貼子主題:千年官署:即墨古縣衙的歷史滄桑

帥哥:zpgang



積分:422
注冊:2006-06-11
溝通:
Post By:2025/9/16 11:26:24
即墨,這座有千年歷史的古城,素有“千年商都”之美譽,先有即墨后有青島,更是印證了即墨其古老的歷史。
25年前,我曾在即墨工作兩年時間,那時的即墨還沒有騰飛,雖是百強縣,但仍可見小縣城的風(fēng)貌。這次談青島歷史,那么即墨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,坐落于現(xiàn)即墨古城中的即墨古縣衙,不僅是山東省唯一保存至今、三堂俱存的封建時代衙署,更是一座承載著1400余年歷史文化的活化石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916/1054229863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即墨古縣衙坐落于青島市即墨區(qū)中山街48號,自隋開皇十六年(596年)遷城立衙至今,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。這座古老的建筑群是山東省唯一保存至今、三堂俱存的封建時代遺存衙署,被譽為山東官署建筑的"活化石"。歷經(jīng)元、明、清三代10余次修葺和擴建,即墨縣衙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衙署建筑群,見證了我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變與發(fā)展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916/1054347867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千年官署的變遷
即墨古縣衙的歷史可追溯到隋朝開皇十六年(596年)。當(dāng)時即墨于平度遷城于今址,縣衙隨之建立,開始了它作為地方行政中心的歷史使命。元代至正年間(1341-1368年),縣尹董守中對縣衙進(jìn)行了大規(guī)模重建,奠定了縣衙的基本格局。明清兩代是縣衙發(fā)展的鼎盛時期,先后進(jìn)行了10余次修葺和擴建,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三堂六房衙署建筑群。據(jù)清朝同治年間《即墨縣志》記載,自即墨縣衙建成以來,主政的縣官共有二百六十余位。其中童恢、董守中、湯明善、許鋌、康霖生等頗具政聲,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916/1054460870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三堂六房的官署布局
即墨古縣衙的整體建筑主要包括影壁、旌善亭、申明亭、大門、儀門、六房、箴石亭、大堂、二堂、三堂和衙神廟等,建筑面積約2500平方米,展現(xiàn)了傳統(tǒng)中國衙署建筑的規(guī)整布局和深刻文化內(nèi)涵。
縣衙大門口左右有兩亭,分別為“旌善亭”和“申明亭”,門前有照壁和石坊各一座。影壁正中繪有一只形似麒麟的貪婪怪獸“犭貪”,傳說能吞吃金銀財寶卻貪得無厭,最終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。這一圖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創(chuàng),旨在警戒官員莫要貪得無厭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916/1054569873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儀門北面牌匾為“天理國法人情”,提醒知縣做事循天理,斷案憑國法,處事合民情。箴石亭內(nèi)立有青白石碑,南向石刻“公生明,廉生威”六個大字,北向石刻趙匡胤的十六字“官箴”:“爾俸爾祿,民膏民脂,下民易虐,上天難欺”。
大堂(又稱正堂或公堂)是縣衙最主要的建筑,是訴訟、審訊的場所。大堂東西寬11.2米、南北長13.75米,建筑面積為273.85平方米。大堂中間設(shè)有暖閣,上懸“明鏡高懸”匾,是知縣發(fā)號施令、審理案件的法堂,也是迎送圣旨、接待上憲和舉行慶典活動的法定場所。
二堂位于大堂之后,曾名“印堂”、“鳴琴”和“致遠(yuǎn)”,是議事辦公和會客的地方。二堂建筑面積為238.98平方米,其儀衛(wèi)、執(zhí)事較大堂簡略,是處理一般民事糾紛的場所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916/1055071877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三堂是縣令與眷屬的內(nèi)宅寢室,也是處理一些涉及機密、隱私案件的地方,建筑面積為149.41平方米。三堂的存在,使得即墨縣衙成為山東省內(nèi)唯一保存三堂俱存的老縣衙,彌足珍貴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916/1055182880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
即墨古縣衙承載著許多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,為這座古建筑增添了濃厚的人文色彩。
金朝明昌二年(1191年),河北武安的胡彥高到山東即墨任縣令時,縣衙常發(fā)生靈異之事,人們認(rèn)為是狐妖作怪。胡彥高不畏邪祟,修繕縣衙并鎮(zhèn)守其中,最終使狐妖遷往他處。即墨百姓為感恩彥高,曾刻“胡公去狐碑”記載其治狐事跡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916/1055303883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清康熙年間知縣康霖生以智慧斷案聞名。他曾巧斷一宗婆媳糾紛案:大年初一,康縣令在街上遇到爭吵的婆媳二人,婆婆指控媳婦給自己吃糠菜而私下吃肉?悼h令設(shè)宴請婆媳飲酒,待媳婦醉酒后令其跑步,最終媳婦吐出魚肉,真相大白。康霖生還曾“公審碌碡”,通過公審農(nóng)具碌碡巧妙破獲一宗謀殺案,成為民間佳話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916/1055427887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明萬歷年間知縣許鋌曾冒風(fēng)險上書朝廷,請求開放即墨?谕ㄉ。當(dāng)時明朝實行嚴(yán)格海禁,許鋌在奏章中懇切陳詞,最終打動朝廷,允許青島口、金家口、女姑口等即墨境內(nèi)?趯ν忾_展海上運輸,促進(jìn)了當(dāng)?shù)刭Q(mào)易繁榮。

千年古衙的重生
即墨古縣衙歷經(jīng)千年滄桑,城內(nèi)的古建筑大都隨歲月的流失而煙消云散,惟獨縣衙的一至三堂幸存下來。民國以后,縣署內(nèi)建筑被陸續(xù)拆除和改建,存有大堂、二堂、三堂及庭院中的古柏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916/1055541890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1999年秋,即墨縣衙正堂進(jìn)行了全面維修,在主體結(jié)構(gòu)未動的情況下,更換了房頂、新制作了柵欄門及堂內(nèi)匾額,重建了東西兩配房。這次維修發(fā)現(xiàn)西耳房內(nèi)有一“地庫”,為它處縣衙所不見,增添了古縣衙的神秘色彩。
2002年,即墨市又投資100萬元修復(fù)二堂。2011年,即墨市委、市政府把修復(fù)古縣衙列為重點事項,投資4500萬元對古縣衙進(jìn)行全面修復(fù),按照“修舊如舊”的原則,復(fù)原即墨縣衙原貌。2020年7月6日,修繕后的即墨縣衙正式對外開放,展現(xiàn)了縣衙建筑藝術(shù)、文化旅游多方位價值以及即墨特色的人文歷史環(huán)境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916/1056061893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2006年12月,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
如今,即墨縣衙作為“青島市德廉文化教育基地”,深挖衙署文化內(nèi)涵,推出了《春暉難報》和《清丈福民》兩部德廉情景劇,在縣衙內(nèi)進(jìn)行常態(tài)化演繹,使傳統(tǒng)文化煥發(fā)新的光彩!洞簳熾y報》講述了明代縣官許鋌審理不贍養(yǎng)寡母案件的過程,體現(xiàn)了“以德化民,教民以孝”的治理理念。《清丈福民》則講述了清代縣官康霖生推行“清丈法”過程中拒收賄賂、清正愛民的故事。
即墨古縣衙門前石柱上鐫刻著這樣一副楹聯(lián):“堂外四時春和風(fēng)甘雨,案頭三尺法烈日嚴(yán)霜”。這副楹聯(lián)見證了1400年來在這座衙署內(nèi)發(fā)生的無數(shù)故事。
[size=5][color=#222222] [img]/tp/2025/0916/1056235897.jpg[/img][/color][/size] 縣衙內(nèi)的古柏依然蒼翠,它們見證了這座古老建筑群的千年滄桑,也見證著傳統(tǒng)文化在現(xiàn)代社會的活化傳承。
<<上一主題|下一主題>>
返回列表1
Powered by ShuzirenCms © 2003-2025 Shuziren.Com ,All rights reserved.
Processed in 0.01379 second(s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