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 By:2018/7/19 9:31:38
[size=5] 近日,由區(qū)史志辦牽頭組織編纂的《即墨古城望族文化叢書》(一函五冊)正式出版發(fā)行。[/size]
[size=4][color=#333333] [img]http://image.qingk.cn/image/zhijimo/5912249798e84e67a749b7a370b2aeec.jpg[/img] [/color][/size]
[size=5] 《即墨古城望族文化叢書》以注重通俗讀物與專題研究相結合的原則,選取“周黃藍楊郭”五大望族,通過梳理正史傳志、墓志銘、地方志以及族譜、族人留下的著述等相關文獻資料,全景反映了明清五大望族的源起與發(fā)展、教育與文化、人物群體、婚姻聯(lián)結、文物遺跡、家風與精神等,并收錄了各大家族的近現(xiàn)代人物。叢書橫跨五六百年,希冀通過尋一族之根、探一族之脈,從更深層次解讀即墨古城的內涵和文化底蘊,并探究其背后的人氣與精神,傳承即墨城市歷史文脈,凝聚即墨城市精神。[/size]
[size=5] 五大望族以孝友忠信傳家,扶危濟貧,澤被鄉(xiāng)里。明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,周民弟周賦與弟媳于氏相繼去世,撇下三子一女。周民因此訣別仕途、終身布衣,與其妻孫氏一力撫養(yǎng)其弟周賦遺下4個兒女,加上自己的共8個孩子。在周民夫婦的精心照料和嚴格教育下,子侄五人俱事業(yè)有成。明萬歷十二年(1584年),[/size][size=5]即墨大災,顆粒[/size][size=5]不收,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。黃作孚設粥棚,使幾千人免遭餓死。藍氏三世藍福盛“斥其贏余周貧恤孤,負者不計也”。藍田古道熱腸,捐金修擴縣中儒學;大災之年,出糧出銀賑濟鄉(xiāng)鄰。明末為解即墨城被圍困之危局,楊遇吉一文弱書生,自愿請命率騎突圍,輾轉多日,歷盡艱辛,請來救兵,使即墨之圍得解,城內士民免遭劫掠。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知縣孫鑄文在邑北關東撥置田52畝建普濟堂,收養(yǎng)流離失所貧民,郭廷翼捐田325畝,租息以資諸費。[/size]
[size=4][color=#333333] [img]http://image.qingk.cn/image/zhijimo/d8afc8e7c62746e38faa671d933d0de0.jpg[/img] [/color][/size]
[size=5] 五大望族以科宦興族,為官清廉,青史留名。自隋開科舉,即墨在金朝出了孫仁鑒、孫仁杰兩位進士,及明洪武十八年(1385年)的侯庸、呂讓,直到明成化二十年(1484年)才有了歷史上的第五位進士藍章。此后,“周黃藍楊郭”五大望族人才輩出,特別是清官廉吏層出不窮。明清兩朝,即墨共考中進士71人,其中五大望族即有35人,大小官吏近700人。五大望族出將入相,卓爾不凡。章家埠周氏和留村周氏家族于明初由河南汝南遷來即墨,共出進士16人。代表人物周如砥以文章名天下,官至國子監(jiān)祭酒,成為明朝最高學府掌門人,有“天下士多出其門”的美譽。黃氏家族于明永樂年間由青州遷來即墨,從明嘉靖年間的黃作孚開始,到清光緒二[/size][size=5]十九年(1903年),300多年間,即墨黃氏共出進士8人,其中既有敢與奸相嚴嵩對著干的黃作孚、兵部尚書黃嘉善、鐵面御史黃宗昌,也有“黃培文字獄案”的主角黃培。藍氏家族于南宋咸淳[/size][size=5]年間(1265-1274年)遷來即墨,共有5位進士、9位舉人,值得稱道的是,其家族上百人入仕,無一人貪腐。代表人物首推藍章、藍田父子御史,皆為諫言錚臣。藍章曾巡撫陜西,藍田則曾任陜西巡按,陜西曾有民謠曰:“一按一撫,一子一父,虜不犯邊,民得安堵。”楊氏家族于宋神宗年間(1067-1085年)由浙江秀水遷居即墨,從明初到清末的400余年間,共出過5名進士,12名舉人,成為即墨極有影響的仕宦世家。楊良臣單騎撫“寇”、楊鹽不媚上官、楊遇吉乞兵解圍即墨城等佳話,傳誦一時。郭氏家族于明永樂初年由青州棗園遷來即墨,其家族最耀眼的莫過于郭琇,他于清康熙年間寫下震驚天下的“三大疏”——《參河臣疏》《糾大臣疏》《參近臣疏》,彈劾朝中權貴,一時聲震朝野,連升五級,官至湖廣總督。雖曾兩次被貶,卻青史留名!爸钡离y行,不其哉?”《清史稿》留下這樣的感嘆。[/size]
[size=5] 五大望族以詩書繼世,文人輩出,著述頗豐。五大望族留下著述近400種,這些文化成果不僅僅是明清即墨主流文化的代表,很多成果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。即墨有6部著述被收錄到《四庫全書》或存目中,除王邦直的音律巨著《律呂正聲》外,其他5部全部出自五大望族之手,即周如砥《青藜館集》、藍章《八陣合變圖說》、藍田《北泉集》、藍潤《聿修堂集》、郭琇《華野疏稿》。[/size]